连弩与藤甲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7:56:33
诸葛亮发明了连弩之后,除了在三国时期在战争中使用过,以后的朝代还有哪些战争中还用过吗?是不是到后来连弩失传了,或是缺点太多不好用?
藤甲兵在三国时的南蛮部队中据说是刀箭不入,只怕火攻。为什么诸葛亮不大量装备藤甲兵,以便在下雨或对方不能火攻时突袭敌人?以后的朝代好象也不见用藤甲兵作战的实例,这么好的防具为何不用?
连弩和藤甲兵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如果有,是不是有那么好用?

1.连弩在三国之后被用过
衰退原因:
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弩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

2.藤甲
个人认为是制作工艺方面的原因```
三国演义地90回段落:
带来洞主曰:"此去东南七百里,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今大王可往求之。若得彼相助,擒诸葛亮如利刀破竹也。"孟获大喜,遂投乌戈国,来见兀突骨。
可见藤甲的制造非常费时```
"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
这得花多少年?
材料特殊```
所以没有能普及```

连弩失传,藤甲制造太复杂,不划算


不过看来不好用
要不然怎么后来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