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据学是什么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6:05:35

清代考据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深入系统的作品并不多见。由于考据学本身所具有的局限,长期以来,或受文字狱成因说的影响,或沿袭学家旧说,造成有些学者对考据学的评价偏低,甚或据此否定整个考据学的价值。

  那么,考据学的功用和价值到底如何呢?

  考据学产生在明代中后期,“它与清代考据学不论从时间的前后衔接,还是从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和发扬上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该书第37页),清代考据学与文字狱的关系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清人从事考据学是为了逃避文字狱的迫害而躲入故纸堆中。较早持这种观点的有章太炎、梁启超等一代大家,鲁迅、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郑天挺等先生都持类似的看法,文字狱成因说几成定论。

  20世纪80年代虽有些学者对文字狱成因说提出质疑,但驳正并不充分。其实“清代考据学与文字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清政府对于一些纯学术的‘异端’思想有所容忍,文字狱并未造成学术界的人人自危,学人们将兴趣转向考据学,是受家学、师友和风气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考据学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乾嘉学人并非学术专制下的懦弱者,他们并未感受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生活在乾嘉时代的不幸,在他们身上看不出遭文字狱‘打磨’后的圆滑,一些学者照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反叛精神。考据学在乾嘉时期的辉煌,是考据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并不是文字狱造成的。”
  关于清代考据学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有些学者认为,考据学“了无益处”、“究复何用”,完全否认考据学的价值和对后世的贡献。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呢?我们知道,清代考据学者不仅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而且还对诸子百家、史部、集部等更大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清理和爬梳。他们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使许多晦涩深奥、不能卒读的典籍,大体可供阅读研究。如果没有清代考据学者的整理与研究,近现代学者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不知要走多少弯路,耗费多少精力。尽管其研究和整理尚未能进入理性的批判与反思这一层,但他们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翔实可信的资料。诚如郭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