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善恶俱谴”的理由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9 17:12:18
请认真一些!
请详细回答,我很需要指点

庄子的态度是明白的:穷毕生之力去求知的人是危险的,因为这会把人带入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知道这种危险而又不停止的人,当然更是无药可救。这样的观点我以前实在无法苟同,相信多数人也一样吧。我曾经思考生命的意义,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人类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开拓未知(个人则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论)。

但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实际用心,他是关注人的生命的。上文出自他的《养生主》,所谓的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归根到底都是养生。庄子是提倡生命优先的。

当道德优先的儒家和生命优先的庄子相遇的时候,他们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生命的主题下,道德注定要成为次要的和从属的东西。道德是捉摸不定的,儒家有儒家的道德,墨家有墨家的道德,不同的社会、阶级、人群有各自的、不同的道德,而生命却是唯一的,每个人都可以切近感受的东西。我们在杨朱那里已经看到了他针对儒家特别是墨家而提出的“轻物重生”之论,这要轻的物中就包括着道德。利天下该是义吧?但要“拔一毛而利天下”,杨朱也是不为的。我们在庄子这里也可以看到他对包括道德在内的物的蔑视。

但这并不是说你可以过一种不道德的生活。如果说道德的生活是立足于善恶区分之上的对于善的追求,那么不道德的生活刚好相反,该是对于善的破坏以及相应恶的实践。庄子是善恶俱谴、是非两行的,没有尧,也没有桀。如果以儒家的标准看,你可以说这是非道德的生活,但绝不是不道德的生活。“非”和“不”虽然只有只有一字之差,可意义迥异。“不”是和所“不”的东西相对的;而“非”却不和所“非”的东西相对,它处在另外的层次上。如果让庄子来选择的话,也许他更喜欢用超越道德来形容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的确,在任何意义上,这都是一种对于道德的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让我们回到对知识的讨论上。其实庄子也没有将知识一棒子打死的,关键是知识和生命的相对关系:生命是为了求知呢,还是相反?如果对外物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或者实现对外物的控制,那么知识就应该受到肯定。一个证据就是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的寓言。庖丁是个很有技巧,或者叫很有知识的人,他的知识帮助他运刀于牛身上游走自如。这里面的象征意义很明显,连我都看得出来:面对着生存的社会,我们并不是无事可做,听之任之,我们可以寻找生活的缝隙,在其中游走,在夹缝中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