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命运》毕业论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5:07:39
很急的 希望大家多多帮忙 谢谢

作为一本精彩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更为现代人关注的,则是深蕴其间的管理谋略。某种意义上,它所透露的管理信息使其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几乎永远的生命力。人们最为惊叹的或是几个决策者身边的谋士群体,或许,整个《三国演义》的决策之争其实就是谋士群体之间的智力角逐。
  坦白说,《三国》里的每一个人物都自有其风采。曹操雄才伟略、刘备仁义无双、孙权偏安江东,自都成就一番裂土拓疆事业,但其间各家强者由于各自对人才的要求和使用标准的不同,从而最终得到不同的收获。在《三国》里,一个势力倘若欲成大事,帐下必需要有一批猛将和人数越多越好的智囊团队——套用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的一句台词: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就是人才。
  《三国》里的人才群体——或者智库——的形成往往如此:曹丞相那边,起初只是荀彧、荀攸二人前来奔投,一待二人感觉不错,立刻荐出程昱,程昱再荐郭嘉,郭嘉继续举荐刘晔,刘晔又荐二人……只一瞬间,曹丞相帐下便是谋士如云,曹操方智囊团里的主要谋士便是整装待发了。那吴国谋士团形成抛不开周郎功绩——早在辅佐孙策时,即向孙策推举江东二张,使得孙策亲自登门请出二人;等到孙权当政,又拉来鲁肃,还有随后被人推荐的顾雍、鲁肃荐的诸葛瑾,各荐贤才,迅速形成了东吴的智囊团。刘皇叔反倒有些空负仁君之名了,好容易有了徐庶,却被曹孟德骗走;急急忙忙皇叔三顾茅庐请出孔明;直到赤壁后,伊籍推荐了马家兄弟,有了几个人,刘备似乎立刻忘了之前没有智囊团的痛,待到那与伏龙齐名的“凤雏”庞统来投,竟然甚是不屑!就是这样直到入蜀,竟也未能筹措一个像样的谋士团。
  于是,不同的谋士团、不同的人才战略成就了不同的事业: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准确的话语应是“唯才是举”。只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便能看出他的人才观念——政策能最大程度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孟德三令”。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唐突圣贤、藐视礼法的雄心魄力,则在曹操不惮其烦举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显示。只有曹操才能明白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有过“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或即使你有过如那种“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你确有能力,仍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