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何时称为叶榆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4:41:57
在宋代时称什么?

魏晋时期,洱海称“叶榆河”。

洱海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称“叶榆泽”。“叶榆”是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在洱海地区设置的县名,“泽”是两汉时中原地区对湖泊的称呼。显然,“叶榆泽”并不是洱海在当地民族语言中的名称。

魏晋时期,洱海称“叶榆河”。如晋朝常璩《华阳国志》:“叶榆县有河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为何不言“泽”而言“河”?因为当时南中土著民族把湖泊称作“河”。如《后汉书。邛都夷传》:说“地陷为泽,因名邛池,南人以为邛河。”李膺《益州记》说:“陷湖,土人谓之陷河。”常璩本身就是西南人,《华阳国志》以“叶榆河”名洱海,比《汉书》更合乎当地民族的语言。

唐以后,“叶榆河”一词突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洱河”、“西洱河”。如《旧唐书.南诏传》:“其后破洱河蛮,以功策授云南王。”《通典,松外诸蛮》:“松外诸蛮,大唐贞观末为寇,遣兵从西洱河讨之。”这里“洱河”即洱海,其河之西称“西洱河”,河之东称“东洱河”。因洱海地区人们主要生活在洱河西部,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亦多发生在洱河西部,所以隋唐以后习惯上又以“西洱河”指洱河全境,出现“洱河”、“西洱河”并用的现象。

  唐以后汉文典籍以“西洱河”称洱海,与梁建方对云南的一次军事行动有关。据《新唐书.南蛮传》,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派右武将军梁建方征讨松外蛮,平定松外蛮后,梁建方又率军进征洱海地区。在这次征讨中,梁建方对洱海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查,写成《西洱河风土记》一书,在汉文典籍中第一次使用了“西洱河”一词。该书不称“叶榆河”而称“西洱河”,说明“西洱河”是当地民族对洱海的称呼。为什么称“西洱河”?《南诏中兴画卷。文字卷》说: “西耳河者,西河如耳,即大海之耳也.”因为洱海如耳,所以称“耳河”,后写作“洱河”。这是典型的汉字造字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早在魏晋时期,洱海地区即迁入了大量汉族移民。据《西洱河风土记》载,当时洱海地区“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自云其先本汉人。言语虽小讹舛,大略与中夏同。”正因为隋唐时期洱海地区居住着大量汉族移民,才出现这种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

唐初时的汉文典籍里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