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闹蛾儿”是什么样,用来作什么用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7:16:18

亦称“夜蛾”、“蛾儿”,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然后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而成。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岁莫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 清 王夫之 《杂物赞·活的儿》:“以乌金纸剪为蛱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宋 柳永 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 清陈维崧 《望江南·岁暮杂忆》词之一:“人鬭南唐 金叶子,街飞 北宋 闹蛾儿。”。   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至明代,仍很流行,“闹嚷嚷”即其遗制。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宋康与之《瑞鹤仙》词:“花影乱,笑声喧。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宋刻’貉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