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这课的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2:14:04
急需啊

《白杨礼赞》资料:写作特点

一 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作者直抒胸臆,“高声赞美白杨树”,表达了强烈的爱憎之情。然而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为什么把那强烈的情感赋予白杨树呢?这样一种“西北极普通”的树,“不平凡”在什么地方呢?通过作品,可以知道作者赞树是为颂“人”——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但在当时环境中(“皖南事变”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作者的意思不能明说出来,可又不能不说,所以作者把一腔热情全倾注到白杨树身上,使白杨树的形象具有了特定的含义,这就是托物寄意、以物言志的方法,也就是文艺创作中的象征方法。为了更好地赞美白杨树,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还使用了烘托的手法,抑扬的手法和对比的手法。如用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烘托白杨树挺拔傲然的形象;用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来“抑”,强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来“扬”,虚抑实扬,突显其不平凡的气质;文章最后一段把“直挺秀颀”的楠木与“力争上游”“坚强不屈”“朴质、严肃”“不折不挠”的杨树作比较,突出白杨树的精神品质,斥责国民党反动派的低极庸俗、顽固倒退的丑恶本质,强化了主题,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为深刻。

二 在结构上,作者收放自如,断续有致,使作品一唱三叹,既富于鲜明的节奏感,又具有洒脱奔放的流畅性。

作品开头,直抒胸臆,放声歌颂,这是“放”;这种“放”,似乎使作者一扫胸中郁闷之气,痛快淋漓,给读者以强大的冲击与刺激。然而仅仅一句,作者却突然收住写开了黄土高原,笔调舒缓,令人如置空旷寂静的原野,这是“收”。这种“收”使读者刚被刺激出的兴奋猛受到抑制,然而当白杨树由远及近,由多到少,以一种特写式的形象出现在作者面前时,作者“惊奇”地“叫了一声”,这一“叫”又一次给读者以刺激,作者则一发不可收,接续上前面的感情线索,对白杨树的形象姿态神韵性格诸方面尽情歌颂,使读者反复领略作者对白杨树——北方抗日军民的情感与态度,这又是“放”。文章结尾处,作者痛斥顽固派倒行逆施,这是“收”,收后即放,以一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煞尾,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到极至,再一次让读者感到惊雷般的震撼,使白杨树的伟岸形象永远留在读者心中。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写作特点。

三 语言运用上的多变性。

一是句式多变,肯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