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这首诗的今译哪里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2:52:41
还有朱熹的夏日寻芳泗水滨那首,哪里有?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会稽人,自号“四明狂客”。 年轻的时候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格爽直,豁达而健谈。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进士,任太常博士。官至太子宾客、检校工部侍郎、秘书监。 他曾撰写《龙瑞宫记》、《会稽洞记》,还被推荐入丽正殿书院编撰《六典》。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灸人口、千古传颂的..《咏柳》多么舒心美丽的意境.作者通过柳来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袅娜多姿,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你可知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