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时,翰林院编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工种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23:42:29

翰林院编修,干的虽然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事情,但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

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动,既是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同时更具有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意义。譬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对明代历朝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官对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筵讲读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经验,为日后准备较好的政治素养。

由此可见,翰林院远非普通的文职机构。作为国家重要的育才、储才之所,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对明代翰林院的储才功能颇为赞许,认为明代进士进入翰林院期间,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许多政治知识,静待政府的大用,翰林院成为一个储才养望之所,明代的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都是翰林出身,他们并不是只懂八股文章,其他方面也多有优长,而且多负有清望,是朝廷着意培植的人才。

顾名思义,编修主要修撰各种书籍的

就是上面缺人,就从翰林院拿人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