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古诗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0:41:38
杜甫有首古诗里有一句:润物细无声 求教各位达人这首诗的完整诗句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有“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我想这“润物细无声”当是春雨可喜的重要原因之一。想那大地万物受了细雨的滋润,既解除了干渴,又未受疾风骤雨的摧残,岂不可喜。如果班主任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也学学那“润物无声”的春雨,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通常采用正面直说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单刀直入式的说教常常欲速则不达,或收效甚微。如果换一种方式,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即迂回,启发,诱导,则往往收到理想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教师和学校领导者们阻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我们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使青少年不致感到他是被别人有目的地引到什么地方去。”(《给教师的建议》)这就是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最好是不露痕迹,即用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有一次,笔者任班主任的一个班级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突然情绪低落、烦躁,课堂提问时也不像往常那样踊跃发言,有时甚至旷课,独自躺在宿舍,不与任何人说话。期中考试成绩下降得令各科教师难以置信。我很纳闷:只知道一年前他父亲病逝,但性格顽强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学习更自觉、更刻苦了,成绩也未受影响,那么近来是怎么了?通过家访我弄清了原因:一个月前,在亲友的帮助下,他母亲选择了改嫁。而他在祖父母的支持下,坚决反对母亲改嫁的主张,主要原因是母亲改嫁,做儿子的脸上无光,在邻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母亲多次托亲友劝导都无济于事。母子处于僵持状态。在今日之中国,妇女丧偶改嫁,法律上早已给予保护,母亲的选择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又不是那么简单,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我知道他的家乡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那里至今还残存着浓厚的封建伦理思想。一个从小在那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青年,面对母亲的改嫁,一时想不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我应怎样帮助他。已有不少亲友直接地跟他谈了,都没有解决问题,所以我想最好不再采用那种正面直说的方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决定采取相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