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入关后的皇帝陵分为两部分而且不是父子同在一个陵园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0:16:55

这个问题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确切的答案。

对这个问题有种种传说,一种说法是雍正派人去东陵查勘,认为没有理想的地方,于是派人另找,便找到易县这块地方。另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篡改了父亲康熙的遗诏,因此不敢葬在父皇的旁边,找个借口另辟陵址。

实际上,雍正的陵址本来确实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清实录》中卷89详细记载了这一经过。“朕之本愿,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后经选择九凤朝阳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愿合。及精通堪舆之臣再另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今据怡贤亲王、总督高其倬等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寺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且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和九卿详细会议具奏。寻议谨按帝王世纪,及通志通考诸书,历代帝王营建之地,远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褔区,自非一方独擅其灵秀。今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然易州及遵化皆与京师密迩,实未为遥远。又泰宁山雄高群佡,抽脉自管涔恒越而来,襟带百川,分水以据马、下沱为界,相其形局,既属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钦派大臣,遵照定制,敬谨办理。自集纯嘏于万年,流嘉祉于亦业矣。”在雍正《起居注》中,也记载了选择万年吉地得情况。由此可见,雍正废掉清东陵境内的九凤朝阳山陵址,把易州境内泰宁山下的太平峪选为万年吉地原因是风水问题。

到乾隆时,又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间在东、西两两陵选址建陵,因此,东西两陵的规模大体相当。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各自都有想法和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