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如何划分,分别有什么标志、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1:17:54
建国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如何划分,分别有什么标志、特点?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百年历史划分为20世纪初至70年代前,主要特点是最大限度地认可现行实务,只对其提出局部的改良意见。逻辑实证主义与归纳法的内在一致性使得这一哲学方法主导下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变革的需求,其证实原则和归纳法窒息了需要通过演绎逻辑推导出来的对会计原则的制定起指导作用的会计理论的产生和繁荣。

  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证伪主义主导下的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会计理论研究。经验“证伪了”规范的演绎,信息观“证伪了”本应演绎出完美的现值会计模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信息观和方法论前后不一贯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随着欠发达的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向发达的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转变,越来越表现出其不适应性。

  80年代中期迄今三个阶段,精致证伪主义思想的引入。简言之,国际上的当代会计理论研究在规范会计理论方面,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对象、以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为目标、以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为核心和特征;在实证会计理论方面,契约观、计量观方兴未艾,信息观也仍有一席之地。这些理论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和印证,共同昭示了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它们也很好地诠释了精致证伪主义“应将证伪看作是相互竞争的理论和实验的至少三方以上复杂关系”(舒炜光、邱仁宗,1987)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