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得谪仙名的故事或缘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2:51:39
李太白自蜀至京师,贺知章访之,读<<蜀道难>>,称叹.谁知道更详细的故事?

李白无疑是盛唐时代身价百万、天王级的文化巨星,以至于当时的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之下,居然口不择言,呼之为“谪仙”。如此肉麻的称呼,除了安在李白身上,若换个人,岂不折煞他也。成为坚定拥趸的贺知章的一句“谪仙”几如谶语,将李白未来的日子盖棺论定—尽管李白光辉灿烂的日子还刚刚开头。

  当时李白头顶艳阳高照。唐玄宗的征召让李白小人得志般地惊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当时的贺知章已年逾古稀,李白的《蜀道难》却激起了心如古井的贺知章的感情狂澜,从此贺知章展开了对李白漫长的单相思:“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之类文件,同时也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

  贺知章即兴的一句“谪仙”几乎害了李白一生。先是他人的指认,后是李白自己的作茧自缚,“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就是借不上船来证明自己是仙。“谪仙”—这既是文化定位,又是格调的定位,同时更是命运和性格的定位。贺知章简直一针见血,明心见性,直指本质!只是李白,这个被定位为“谪仙”的人,一生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山。“谪仙”好似埋在李白体内的一块纱布,不时溃疡流脓。关于李白的很多传说,其中当有很多是后人对所谓“谪仙”的附会,但这种附会应该很能说明问题的实质。

  李白一生最在意的就是这个“谪仙”的称号,只是他忽略了贺知章由来已久的相思。待他山穷水尽,阅尽人间凄凉,浪迹越中之时,深感往事不堪回首,曾亲往贺知章墓前凭吊,这,也许是对贺知章半生情感的一种总结和回报。站在铁杆Fans的墓前,李白当有无限的感慨:成也知章,败也知章啊!

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