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艾青 诗人为什么对浪有喜爱和感激之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4:46:46

给个赏析你参考,你自己归纳吧

  艾青《浪》赏析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1937年5月2日 吴淞炮台湾
  ==========================================================
  我却爱那白浪
  有海的地方就有浪。
  不管海有多宽多大,浪无所不在。
  诗人凝视着浪,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人生,社会,历史……与这浪有什么关系?
  浪,无知无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浪滚动不止……
  诗人有知有觉……
  《浪》这首诗产生了,产生于1937年5月上海吴淞炮台。
  诗人心中有一种希望,期待着把这种希望抒发出来。诗人希望的是一种力,这种力是强大的,能摧枯拉朽,能荡涤大地上的一切污泥浊水,能在困难重重之中冲出一条路来……而这希望如何抒发出来呢?如何才能把这种希望表达得集中、鲜明、形象?诗人看到了浪,看到了浪的力量。于是,诗人机敏地抓住了这一契机。
  这也许就是一种灵感吧!灵感,说起来似乎很神秘,其实,它对创作者来说,是经常出现的,是可以感触到的,是可以捕捉到的,是实实在在的。
  灵感,是埋于地下的种子,在养分和水分的养育之后,突然钻出地面的一种冲动。
  灵感,是诗人通过联想,将两种事物联结起来时所产生的火花。
  但有了灵感,并不等于就会获得一首好诗。要想把灵感变成一首好诗,还必须有把握灵感、驾驭灵感的能力。
  在这方面,艾青有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在有了灵感之后,他说:就要“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使你的感觉与思维在每一个题材袭击的时候,给以一致的搏斗,直到那题材完全屈服为止。”
  这就是说,在创作中,有了感觉之后,并由感觉引起诗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