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凯伦藻的性质,生活习性,以及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7:36:38
资料要详细点的。谢谢了。

米氏凯伦藻属于裸甲藻目,凯伦藻属。藻体单细胞,
营游泳生活。细胞长15. 6~31. 2μm,宽13. 2~24μm。
细胞背腹面观呈近圆形,但背腹略扁平,运动时成左右摇
摆状,静止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则往往只能看到背腹面,难
以看到侧面或顶底面。上椎面为半球形或宽圆锥形,下
椎部的底部中央有明显的凹陷,右侧底端略长于左侧。
横沟从细胞中央略上开始,左旋1周后终止于细胞中央
或略下处。横沟两端始末位移为细胞长度的0·725~1·055,
平均为0·92
5。纵沟始于横沟起点直达细胞底部。在横沟
起点处,可见纵沟侵入上锥部的痕迹。上锥沟始于横沟
起点的右侧略上处,经顶部或其左侧直达细胞背部。藻
体细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左下方。色素体10~16个(n=20)[4]。
米氏凯伦藻为有毒赤潮藻类。2004年6月在洞头列
岛附近海域发生面积约1 km2的赤潮,最大藻密度为2. 4
×107个/L,跟踪监测显示没有发现鱼类死亡现象,可能
与该次赤潮持续时间短和影响面积小有关。2003年5月
在南麂列岛海域监测到米氏凯伦藻在具齿原甲藻引发的
赤潮中存在。
米氏凯伦藻在较低密度下(80cells/mL)就能明显减少轮虫的种群数量,24hEC50为20cells/mL;通过藻液、藻细胞悬浮液、去藻过滤液、细胞破碎液的毒性比较研究,发现只有藻液和细胞重悬液有这种毒害作用,而去藻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的影响不明显;通过隔离实验,发现只有与轮虫直接接触的藻细胞能够产生这种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毒性作用可能是由与活的藻细胞直接接触引起的。 卤虫摄食实验结果显示,卤虫幼体对米氏凯伦藻细胞有一定的摄食能力,但米氏凯伦藻中卤虫存活明显下降。 米氏凯伦藻能显著降低海湾扇贝D形幼虫的活力和眼点幼虫的存活,在96h内100cells/mL密度下就能明显降低眼点幼虫的存活率,但对海湾扇贝的稚贝、栉孔扇贝受精卵孵化率和D形幼虫的存活没有明显的影响。 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的存活、繁殖均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程度随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在16d急性毒性实验中,米氏凯伦藻在15,000cells/mL的密度下对黑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