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本剧 鸿门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5:35:35

一、 教材分析
《鸿门宴》节选自鸿篇巨著《史记》,是《项羽本纪》中极其精彩的片段。鲁迅曾高度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确,司马迁不但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他善于在激烈的矛盾的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其次,作者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走进《鸿门宴》我们不但认识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和“威加海内”的汉高祖刘邦,而且谋士“范增”与“张良”,勇士“项庄”与“樊哙”,奸细“项伯”与“曹无伤”,也都写得个性鲜活,与主人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可以说在司马迁的如椽的大笔之下,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之上。这样激烈的政治斗争,这样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再加上文学家无与伦比的技法润饰,怎么会不吸引同学呢。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第一学期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所以对《鸿门宴》这样文不甚深,个别语言还流于口语化的文章,读懂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当代的中学生特别是我们一中这样重点校的学生,阅读面较广,见识也很多,对于这样传统的历史故事不可能不知道,并且他们的思维也较活跃,表现自我,抒发个人主张的欲望也较强。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运用传统的串讲方法,很可能就扼杀了同学们对著名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兴趣,另外文章较长,我们也可能讲得支离破碎,而体现不出这部千古名篇的“疏奇”之气。为此我尝试把历史故事改编、排演成课本剧,采用自主探究、自主鉴赏的教学方式。
三、 教学方式解读
(一)理论根据
采用改编、排演课本剧的形式借鉴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他们都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排演活动,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活跃思维,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
基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选择,我把教学目标几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改编,排演课本剧,掌握本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