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闻拙速,而未睹巧久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20:38:15
是什么意思?谢谢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
对《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句话,不少读者反映不好理解。有必要做进一步说明。
曹操注此句说:“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杜牧注:“虽拙于机智,然以神速为上。”(以上见《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指出“拙”是讲指挥员的“机智”问题,认为指挥员虽然机智不足,但能行动神速,亦可取胜。张景阳《杂诗》:“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见《文选》),其对孙子这句话的理解与曹操等人同。但后人亦有不赞同者,当以清人于为代表,他说:“盖久必拙,速必巧。”意谓不存在拙而能速、巧而反久的问题,既然拙,就必定久;既然巧,就必定速。拙于机智,又求其神速,是做不到的。因而把“拙速”解释为“因过速而取败”。
是否“巧”必定速,“拙”必定“久”呢?不能做这样绝对的判断。
拙,笨拙之意,与巧相对,在此不应释为失败。巧在古代汉语中有技巧和机巧两个层次的内容。《周礼·考工记序》“工有巧”之巧,指的就是技艺之巧;《孙子兵法·九地篇》“巧能成事”之巧,指的就是机巧,意谓谋划巧妙。人之巧有大巧、小巧之分。老子说:“大巧若拙。”这种拙,看似拙,实是巧,是大巧。相反,有些巧则是小巧,这种小巧,从大的方面看,有时恰是拙。《墨子·鲁问》中说:“公输子自以为至巧。”这里的“巧”是指技巧,是一种小巧。墨子认为,公输盘以有这样的小巧做为发动战争的依据,就是拙,是不聪明的做法。我们有时说某人精明,但不聪明,也是指他精于小巧而拙于大巧之意。如此说来,拙未必不能速,巧也难免久,拙而速与巧而久并非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这里有两对互相关联的范畴应予注意:一是巧拙,二是久速。巧拙是指挥员的主观因素,久速是军队行动的客观效果。这两对范畴互相交叉,可以出现四种情况:巧速、巧久、拙速、拙久。这四种情况中,最理想的无疑是巧速,最差的当然是拙久,对这两者,人们是容易做出取舍的。最难选择的是巧久和拙速,孙子正是在将这两种情况作比较的情况下,才做出宁要拙速,不要巧久这一抉择的。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虽巧而久者,亦不可取;而“速”却常常能补“拙”之不足,达成出其不意、攻击无备的效果。孙子这样说,目的在于强调速度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其说并未自相矛盾。因此,我们说曹操、杜牧之注是正确的,只是言而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