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符号,有些不太懂,想请教一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3:15:04
为什么有些化学符号要带下标而有些不用呢?是不是带“钅”字旁的就不用带下标啊?其他的就全部要带下标吗?
要怎样判断啊?

我国化学元素的命名和符号的来源
化学物质和元素的命名是化学知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化学物质和元素的命名在近代化学传入的初期随之开始。我国化学是在19世纪后半叶的清朝末年,从欧洲传入。当时的翻译者们就创立了我国文字的化学物质和元素的名称。例如,我国近代化学的先驱人物徐寿(1818—1884),在他1872年翻译出版的《化学鉴原》等书中,已经创立了钾、锂、镁、钠等今天在使用的化学元素名称。在旧中国时代,没有得到统一。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修订出版了《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在这个《原则》中明确规定:“元素定名用字,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但应避免同音字。元素的名称用一个字表示。在普通情况下为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的金属元素,从金;固态的非金属元素,从石”。这样,我国的化学元素的名称才呈现了今天的情况。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化学元素的名称,就知道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它的单质在普通状态下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汞是唯一的例外。

什么叫做谐声?什么叫会意?这是我国古代造字的六种形式中的两种。在现代我国所造的化学字中,谐声就是取音造字,会意就是取意造字。

取音造字就是取元素拉丁名称第一音节的音造字,例如Lithium的第一音节是Li—,音“里”,因为它的单质为金属,就添加“金”字旁,成为“锂”。“钠”也是如此,它的拉丁名称是natrium,第一音节na—音“纳”,改为“金”字旁,成为“钠”。

取意造字就是取元素形式单质的特征造字。例如,氢源出自“轻”,因为它的单质是最轻的气体,就把“轻”字砍去一半,变为“ ”,塞进了“气”字里。

氯气是如此,源出自“绿”,因为它的单质是绿色的。氧最初取名为养气,表示对人有营养,供人呼吸,再由“养”谐声,转变为氧。氮最初取名为淡气,表示它把空气中的氧气冲淡了,把“淡”字的偏旁塞进“气”字里就成了氮。

不是的。比如说碳酸钠吧,就是带下标的。

看来刚学化学,带不带下标,是因为此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了化合物,由于得失电子关系,要达到电子平衡,所以有的会有下标,那是指此化合物里元素的个数。你到了高中很轻易就明白了,比如氧化铁,为Fe2O3,这里Fe失去了3个电子,O得到两个,为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