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庭坚的诗风之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1:26:13

苏轼:旷达;黄庭坚:内容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苏轼:
  970年前的北宋年间,四川眉山,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文学世家里,一代文豪苏轼走向了中国浩瀚的文学历史。“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故乡山水,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父亲苏洵的精心培养,使得苏轼胸怀壮志,熟读经史,文如泉涌,纵论古今。二十二岁的年少苏轼便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所制文章,为欧阳修等考官惊为异人,京城士人争相传诵其文。步入仕途的苏轼,一生主张稳扎稳打的革新,即反对操之过急的王安石变法,又反对因循守旧的保守派官僚,并为此而付出一生的代价,宦海浮沉几十年,但恰恰是这多次的外放被贬,才成就了一个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无所不能的千古奇才。

  他的散文,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如行云流水,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境界开阔,格调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提高了婉约词的题材和境界,开创了铜板琵琶的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又是文人书画的开创者,在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中,他名列前茅。

  黄庭坚: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黄庭坚写文章,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接不上榫,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这样,文学就更简炼,诗意也更会蓄。

  (二)讲究修辞造句。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喜欢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对偶,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脍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