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心理本源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0:29:19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固然很好,但是我更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为什么人类会有编造童话的行为,为什么人类喜欢童话这种类型的故事,明知道是不符合实际的虚构作品,但是为什么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为什么儿童更加喜欢童话,这些是不是都与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呢?是否可以借助童话的心理分析,发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源头呢?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童话的本源来自与想象!!童话创作离不开想象,而童话创作中的幻想形象就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让儿童多读童话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想象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之分。再造想象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即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完美主义

人的潜意识里的单纯和好奇心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制造出来的饿

心灵的寄托!现实总是太残酷!人的承受能里又总是那么有限!我可不可以说这就是进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喜欢韩剧的原因?
对于孩子,我想他们接触童话的源头的父母,我想如果我是妈妈我也会让我的孩子读童话,因为我希望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你的问题好深奥啊!都 不知道从哪里回答!

它其实表现的是人类对美好的渴望,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