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法华经中“止、止”的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8:02:10
南怀瑾说这两个字是法华经的精髓。那世尊到底是说了呢还是没说呢?尤其是这句话之后,经文中出现了大量极其华丽的描写,一直写到经的结尾,整本书都是在自己赞美自己。
想进一步求得更高明的解释。

止,即停止不说了。佛陀为什么不愿再说下去?因为此经微妙深奥,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说出来恐怕引起众生,生出疑谤心而造诸恶业,故佛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此第一希有难信之法。第一义法即不二法门,故称第一。不二法门者,即无二无三,是绝对待,独一无二。‘希有’,从所未闻,故云希有。‘难解’,理深法妙,意趣甚深,所以甚为难解。此希有、难见难可信之法,唯有诸佛与释迦牟尼佛,方能穷究尽底,明了诸法实相是无相,而无所不相。

宣化上人的开示

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止和观,因为止不住,才需要观.所以这是修行的关键,法华经第二品有这么一个偈子,最能说明为什么要修止.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以.
着此方便说.
是法,就是心法色法,心法住在心法上,色法住在色法上,那就没有了无常,为什么这样说呢?呵呵,卖个关子,你自己想吧.

【止观】

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在诸经论中阐释有数种: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奢摩他),观为梵语(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专注于特定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以定、慧二法为焦点。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同为佛教徒重要实践德目,如‘阿含’诸经对此有多论说: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如鸟双翼、车之两轮。

在天台实践法,以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之集大成乃智者大师。其著『摩诃止观’即以止观妙义构成其体系,以空假中三观实践法而完成其组织。‘摩诃止观’卷三上,有关止观名义解说:各立三义称为三止三观。止之三义,即:①止息义:谓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②停止义:谓缘心谛理,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③对不止止义:即对不止而明止义。无明与法性不二,无明动为不止,法性不动为止,此乃就相待(相对)而论,以不止而明止。观之三义,即:①贯穿义:谓妙用智慧以贯穿而灭烦恼。②观达义:谓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③对不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乃就相待而论,以不观而明观。

同书又举出,止观具有相待(相对)与绝待(绝对)义。相待止观包括上述三止三观,即:①止息义与贯穿义乃就修门(实践门)上之断德(断烦恼德)而言。②停止义及观达义乃就智德(断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