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是怎么断句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8 02:03:42
如阿毛的《午夜的诗人》“
在午夜遇到的露珠很快就掉了。一转身
就被水草困在睡眠的海底。
让鱼儿在安睡中把水泡变作食物,
像诗人在写作中把痛心的眼泪
变作珍珠放进诗句里。
正如你看到的,挂在脖子上的决不是眼泪,
是那些变不成眼泪的珍珠想迎着
月光笑一笑。但这失败的努力让惨白的光
成为细细的针脚,密密麻麻落进

醒着的疼痛里。一本打开的书,
无法安睡。一个发痒的喉咙
不能高歌。
全世界都在安睡或放歌,
诗人却在人们永不打开的书里,
在那些温柔的句子里流着眼泪。
……”
他的一句话说完了,接着说第二句话,第二句话没说完,又断到下一行去了。
甚至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都没说完就换到第二行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
谢谢大家了!

湖北阿毛的诗,呵呵

现代诗的断句,简单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桎梏,自由是它的名字.
每位写作者都有他自身的写作风格.
断句,只是顺应她自身内心的节奏

许多人指责新诗忽长忽短,任意断句、分行,甚至因此否定新诗,真是傲慢与偏见!不可否认的,有些新诗之断句、分行太随便,成为败笔。大体而言,认真负责的诗人均注重断句、分行,不敢掉以轻心。他们在断句、分行时,大多有根据、有理由。据我调查,起码有五个理由:

一、太长的一个句子切割为数句或分成数行。
汪启疆〈接触与互生〉一诗中有些例子,其一如下:
飞机在空中颤摇
用身体和一切去体会那
还在飞的人
闭住眼睫,落下又升起
第二、三行可以连成一行,如此则嫌稍长,因而分成两行。又如余光中〈当我死时〉中之一行: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将一长句断为三句,读时稍作停顿,不致于喘不过气来。请注意,这里所谓的「句」,并非前面所言的「行」。

二、为押韵而断句、分行。
为押韵而断句的现象,在余光中诗中屡见不鲜。如〈当我死时〉首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由于「我」与「河」字口十韵,故余光中在「我」字下加一逗点,读来较具节奏感。不加逗点,固然无妨,但节奏感则较弱。再者,例如罗青〈报仇的手段〉第三招的结尾:
为了杀你
我不惜施展最毒最后的
手段—杀了我自己
因为,这样
你就安了心,就得了意
就不会再时时刻刻
不眠不休的思我
念我……
末三行显然是为了押「e」、「o」韵而分行。再强调一遍,此处所谓「句」与「行」含意不同,有时一行正好是一句,有时一行则由数句组合而成。

三、为了制造视觉效果。
诗人有时想制造视觉上的感受,而刻意将诗特殊分行:
满舱鱼族在浸水中
悄声
  欢
跃〈苦苓.渔舟唱〉
欢跃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