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读书人中了进士就有了政治才能了吗,这种才能是怎么培养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1:24:41

书读的好并不等于有政治才能。
在科举之前的汉朝,读书人到太学学习,毕业后成绩好的留在中央做郎,成绩不太好的可以到地方去做吏,将来工作有成绩还可以上调中央,政治才能是这样通过政治实践培养起来的。后来出现了士族,世代做官,士族子弟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的政治活动,对朝廷的典章制度政治内幕比起普通人要熟悉的多,因此士族子弟一开始工作起点就很高。这一时期的政治才能是在家族的传承中培养的。
有了科举制度后,普通人只要书读得好就都有机会做官,但是很多人并不熟悉行政,没有政治才能,工作起来有时还是比不上世家子弟,所以唐朝经常有个说法,叫做“进士浮薄”,说他们只会写诗赋展情思,真干活的时候不顶用。所以唐朝制度考上了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后,要想当官还要考吏部主持的考试。
唐朝以后世族彻底消融,要培养进士的政治才能只有先派他们到基层锻炼,有成绩的才能上调中央。明朝开始采取八股取士,读书人为了应付考试读书范围过于狭隘,不过为了培养政治才能明朝制定了庶吉士制度和翰林院制度,国家选拔出人才后先让他们见习做候补,等熟悉工作了以后再委任工作,这实在是个好制度。到了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不注重培养政治才能,只知吏治而已,吏治日坏,清朝也就不行了。

我有深刻的体会,他们的才能是靠读史思今才培养出来的。
我也读过好多,最经典的就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做了进士 和真正的参与政事是不同的
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天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