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一词的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1 02:04:26
为什么战士死亡叫牺牲?

牺牲一词的来历:
  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书·泰誓上》:“牺牲粢盛,既于凶盗。”《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国语·周语上》:“使太宰以祝、史帅 狸姓 ,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韦昭注:“纯色曰牺。”《汉书·礼乐志》:“河龙供鲤醇牺牲。”颜师古注:“醇谓色不杂也。牺牲,牛羊全体者也。”《后汉书·鲁恭传》:“《月令》, 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

  牺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这篇文章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请在编辑之前察看讨论页。

  牺牲是在中国文革中被赋予特殊含义的普遍词语。

  目录 [隐藏]
  1 本义和演变
  2 所指和能指
  3 后文革余波
  4 参考资料

  [编辑]
  本义和演变
  本义是古代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牛羊猪鸡等。后来引申指为了正义(更大的善)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1950年代—1980年代被集中用于赞誉为历史、社会、阶级、革命事业利益捐弃生命的道德评价。所以它总是与“烈士”、“英雄”的称号、头衔相联系,让人联想起红旗和《国际歌》。这是中共意识形态的规范操作。由于得到通过新闻报道、文艺创作(报告文学、歌舞、诗歌)演出播映进行的崇高赞誉、评价的反复宣传,无条件讴歌这种不计代价、不顾后果的献身,它就发展成为一种绝对化的价值标准、人生理想。《人民日报》曾一度辟有“大海”专栏(得名于该版的通栏标题“大海航行靠舵手 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专门刊载奋斗牺牲奉献的烈士通讯。

  [编辑]
  所指和能指
  他们之中不但有王杰、刘英俊、欧阳海、蔡永祥、吕祥壁等军人,还有平民青少年:少年刘文学因逮偷窃蔬菜的地主而被害,赖宁欲扑打山火而被火势吞噬,知青金训华为追回洪水卷走的木材而牺牲……都是在这种信念推动下塑造成的。它甚至鼓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