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与这个诗句相关的历史故事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8:40:38

易水:水名,即今河北易县的易河。战国末年,秦国强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壮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心不辞艰险去刺杀秦王。临行之日,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歌声激越,情怀悲壮,“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从此,易水便和荆轲那曲悲歌同载史册,扬名千古。燕丹:指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

荆柯刺秦王的故事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里: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边,今河北易县附近,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里也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