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观粒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7:19:49
微观粒子与宏观有什么区别

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恰当地将宏观与微观知识沟通起来,帮助学生学会用微观领域的知识来分析宏观领域中的一些现象,不但“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虽然一些教材在一些知识点上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用气体、液体、固体的分子结构和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物态变化,用原子的结构来解释摩擦起电等都是很好的范例,但总体上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笔者认为在单元复习,尤其在总复习的阶段中,在如下几个具体问题上仍有文章可做。

一、质量

质量是初中生较早接触到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质量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概念.目前质量的定义有5种常见的说法[1]。在学生已具备分子、原子、质子、中子这些微观粒子知识后,不妨将其概念从“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转变为“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质子、中子数的多少——即含核子数的多少.”这样可将相当抽象的“物质的多少”转变到“核子数的多少’”而具体、有形的概念,从而揭示了质量大的物体所含的核子数比质量小的物体要多的事实.用这种表达也容易向学生解释“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也可解释“为什么不同物体的质量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个令部分优秀学生也感到困惑的问题。

二、物质的密度

有了上述质量概念的转变后,“物质的密度”的概念也可以从“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转变为“单位体积所含核子数多少”,从而看出物质的密度是反映物质排列的紧密程度——即核子排列的紧密程度的物理量.由于各种物质内部核子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所以“物质的密度”理所当然成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显而易见,物质密度的大小只能由物质的结构来决定,而与物体质量多少、体积大小均无关。此外还可与“种植密度”、“人口密度”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类比,使学生对“密度”的广义性也有所领悟.这对今后在更高层次学习中涉及到的“质量线密度”、“电荷体密度”、“电荷面密度”等都是有益的。

三、电阻

关于导体的电阻,课本上的说法令不少学生处于一种矛盾中:导体既然是容易导电,为什么又说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呢?但从微观角度看,这个问题是容易回答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