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雨滴前奏曲》有谁能简单的点评,或评价一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6 05:19:28

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共同生活的经历,对肖邦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当年二人曾赴西班牙马霍卡岛的帕尔玛,一个位于地中海西部的浪漫之地,居住在群山环绕的修道院中,在那里,肖邦写下了被称为“雨滴前奏曲”的《降D大调前奏曲》(OP.28,No.15),但作曲家自己却极力否认这一标题。据乔治·桑在《我的一生》中记载,有一天她在暴风雨后回家,听到肖邦正应和着屋檐滴落的雨声弹奏一首前奏曲———这恐怕就是“雨滴”的出处;不过乔治·桑随后又写到:“当我让他留意窗外的雨滴声时,他否认曾听到雨声,还很不高兴我将此称之为模仿和声。······”由此可见,肖邦并未给此曲取名“雨滴”。其实“雨滴前奏曲”总体上纯净明朗,如赞美诗般清新与宁静,倒是同时期创作的《b小调前奏曲》(OP.28,No.6)更符合“雨滴”的标题,其曲风伤感,伴奏声部有“雨滴”特征。 著名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弹奏的肖邦前奏曲一向受到很高的评价,其演奏风格充满着理性的诗意,听起来完全没有女性的阴柔,这令人不由自主想到乔治·桑———这位思想激进的女作家,以行为和思维方式颇为“男性化”而著称,她的作品也是理性与感性相交织。于两位女性之间,肖邦的前奏曲在浪漫中诞生,在诗意中延续。

历史上,波兰作曲家肖邦(1810-1849)有“钢琴诗人”之称,因其创作几乎涉足当时所有钢琴独奏形式,他最独特的贡献是克服了钢琴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持续音的局限。肖邦虽生于波兰,但祖籍法国,曾游历德奥,其音乐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不同民族的音乐精神———波兰民族的历史创痛,法兰西民族的优雅气质,德意志民族的浪漫情怀。故而海涅说
:肖邦“属于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所代表的更高的境界,他真正的故乡乃诗里的梦境。”

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共同生活的经历,对肖邦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当年二人曾赴西班牙马霍卡岛的帕尔玛,一个位于地中海西部的浪漫之地,居住在群山环绕的修道院中,在那里,肖邦写下了被称为“雨滴前奏曲”的《降D大调前奏曲》(OP.28,No.15),但作曲家自己却极力否认这一标题。据乔治·桑在《我的一生》中记载,有一天她在暴风雨后回家,听到肖邦正应和着屋檐滴落的雨声弹奏一首前奏曲———这恐怕就是“雨滴”的出处;不过乔治·桑随后又写到:“当我让他留意窗外的雨滴声时,他否认曾听到雨声,还很不高兴我将此称之为模仿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