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位时,科举制中进士科最为著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6:16:57
个人回答~~!!
谢谢~!!

唐太宗、武则天

康熙、乾隆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一千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使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观,通过金榜挂名,步入政坛,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中国的老百性把他们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国震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中国科举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状元在中国历史上的政坛、文坛上都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出现了,朝廷任命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贡举,取进士四人,第一名是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南宫)人。在隋末曾考取秀才,人唐以后担任万年县法曹,是低级小官。前后1300年的科举制为历代王朝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进士。现在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状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国16人,两宋118人,辽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张献忠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3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三年 (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虽然那时开科取士不是唯一的入仕之路,但也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通道,使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浩浩荡荡的进军京都。它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官场知识结构产生极大的变化,它是一大进步。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还是初级阶段,考试科目繁琐,有常科、制科两大类90多科,同时采取分级考试制度。清朝的科举程序是:不论身份和年龄,一律都得经过童试(含县级的童试、州府的府试、省级的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科考程序。参加乡试之前必须经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去省里参加乡试。乡试中合格者为举人。凡是经过考生所在县的县试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种社会荣誉,往往会得到社会相应的尊重和资助。童生都具备了进入府试的资格;经过了府试的童生就取得参加省级院试的资格,省级院试过关,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了,国家要给秀才免掉他家庭中的税赋,还要给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