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8:54:55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惠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时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资料1讲的是一种灵活掌握时势,灵活应变的观点。以前有用的东西,现代可能已经没用,甚至有害,以前不能干的事,现在则要大搞,韩非要人明确掌握这种差别,增进生存能力

资料2是佛教哲理,讲的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本来与我们完全没有关系,天要下雨,下雨完放晴,是自然规律,但是,当我们的心灵往外拓展时,和自然界现象连结,就有各种感受,譬如"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天刮风下雨关我甚事?但是,当心先有了感觉,自然会影响对任何事物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