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经历苦难最终成才的事例!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23:00:27
求古代经历苦难最终成才的事例!谢谢

司马迁以诬罔主上而被定为死罪,那么按照汉朝的刑法呢,死罪犯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就是缴纳五十万钱,二是接受宫刑。司马迁作为史官,家境清贫,再加上下到死牢里面去,人们逃避惟恐不及,谁还去资助他钱呢?就算借得到钱,也没有人敢借给他,自己拿不出来,也没有人借,所以无法筹措那五十万。因此,司马迁要想活命,只能接受宫刑,什么叫宫刑呢?宫刑就是施刑于男人的下身,而且接受这种刑法的人,他畏冷怕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在施刑的牢房当中必须保暖,就好像民间养蚕的屋子一样,所以,受宫刑也叫下蚕室。司马迁对此事来说,去死和接受宫刑更容易接受的是什么?是死。司马迁并不怕死,因为他知道,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他自己的话了,那么他认为,即使是奴隶,即使是婢妾在受到侮辱的时候,也知道以死来摆脱,何况我司马迁。自己是一个深明是非的史官,我难道不懂得羞辱的活着比死还可耻吗?难道还怕死吗?但是司马迁不能够选择死,这是因为他不能让《史记》的写作半途而废,因为这是继承祖业实现父亲遗愿的大事,如果自己死去,他将以何种面目去见九泉下的先人呢?而作为一位史官,没有留下半点文字,如何向后人交代?再说,如果他选择自杀,或者是被杀,人们并不会把他看做是殉节,而只会认为他智尽无能,或者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在这种情况下死,那就是轻于鸿毛了。那么惟一的选择就是接受宫刑,在这时候司马迁想到了,古代的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这样一些圣贤,他们都是在逆境当中坚韧不拔,最后都完成了轰动天下的文化巨著。于是司马迁为了保存自己以完成撰写《史记》的大业,决定自请宫刑,减死一等,我愿意接受宫刑,免死。

司马迁终于被处以宫刑,他前后在狱中呆了三年,他隐忍苟活,在狱中还坚持写《史记》,大概是在汉武帝太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96年,司马迁50岁的时候,他出狱了,47岁被打到牢中,50岁出狱,出了狱以后做了中书令,中书令的职务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各部的尚书有什么表,有什么奏章呈现给皇上,把皇上有什么圣旨,旨意,传达给大臣们。但这个职务一般是由宦官来担任的,现在司马迁担任这个职务,也就是说汉武帝实际上把他看作一个宦官,实际上是以一个宦官的身份在朝廷做官。司马迁是为了做官活下来的吗?不是!所以他对中书令,对朝廷的事务没有兴趣,出狱以后的司马迁,须发脱落、形容枯槁、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