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季蝗虫为什么繁衍的很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5:33:10

答:蝗灾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1,水旱交替环境,例如沿河两岸。
2,杂草丛生的环境
3,不太低的越冬期温度。

蝗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食性极杂、爆发危害的害虫。一旦大面积发生、起飞,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频率震动着空气,其声如狂风呼号和飞机的轰鸣,势如雷霆万钧,落地后,庄稼、杂草甚至连树皮都被吃光。据史籍记载,我国从周末春秋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区性的蝗灾发生,间隔5~7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发生,危害严重。如1927年山东省发生的大蝗灾,造成700万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1929年的蝗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农作物240万公顷,造成损失达1000万银元以上;1944年发生的大蝗灾,约330万公顷庄稼被吃毁等等。因此,蝗灾与水、旱灾害成为我国历史上威胁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蝗区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改造蝗区,控制蝗灾,到上世纪70年代使蝗灾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虽然部分蝗区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br><br>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01年全国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达3538多万公顷次,与2000年基本持平。受气温偏高、少雨干旱气候条件的影响,仍以虫害重于病害,其中尤以蝗虫发生较严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统计,2001年我国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191.6万公顷(未包括海南省发生的面积),比1985~1998年的平均发生量(100万公顷)高91.7%,属于特大爆发年,是近30年来罕见的。今年蝗灾更为严重,发生面积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0%,发生重灾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达4000~5000只。 <br><br>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危害程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制约。1997年以来蝗虫的连续爆发,特别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发,除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治蝗技术、措施相对落后等有关外,气象条件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br><br>
对我国农业最具危害性的东亚飞蝗,具有异地迁飞、群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