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长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12:34:37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毁诸国间的长城,另一方面为防北边匈奴,又调动军民上百万人,命大将蒙恬督筑长城,西起洮河沿黄河向东,再按原秦、赵、燕长城走向一直到辽东,绵亘万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万里长城.清朝初,在辽宁、吉林间筑了有名的盛京边墙(柳条边),新旧边墙总长2600余里。对古长城也局部修缮了山海、居庸、雁门、嘉峪等关隘和长城的某些段落。中期以后就未再修缮了。 修长城的目的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的入侵,可是作为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的的满族也修长城,修长城是一个稿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浩大工程.
开始的时候清朝刚平定天下,百废待兴。虽然,当时清与蒙古之间有结亲盟约,但是这种关系是不牢靠的。蒙古一直在窥视中原,从来未曾放弃过重夺中原的野心(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与蒙古的多次战争便可看出)。正因为百废待兴,一切在不稳定的因素中。对强大的蒙古不可不防。修长城本身就是对蒙古的一种威慑。此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如果此时让蒙古重入中原,那么又是一场腥风血雨,华夏永无宁日。更不敢奢望百废待兴了。

清朝灭明以后,对修不修长城曾经进行过长久的争辩。起初有不少大臣提出过修长城的事,清朝统治者也曾加以考虑过。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但是随着清王朝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统治策略的改变,到了清康熙的时候,才决定不再修长城了。

我们看康熙帝玄烨到东海巡视时写的一首诗: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康熙批评了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费尽了民力,但是仍然没有保住天下。因此,他便改变了统治的策略,采取了所谓的“怀柔”政策,以拉拢蒙、藏各族的上层王公贵族,利用宗教信仰,用思想统治的办法代替了浩大的长城工程。从实践证明,清王朝所采取的这一罢修长城、“政治”统治的政策是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的。

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