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卷为什么能记录图像?里面有什么化学成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6:05:50

胶卷的基本组成部分别是:(1)用作感光的药膜(又称「乳剂」);以及用作承托药膜的(2)片基(Film base)。

(1)药膜(乳剂) 药膜是由在胶卷胶片表层(片基)上的感光化学物质,它们由一些感光的晶体微粒组成,而胶卷的片基,则是透明的胶片,用作承托药膜。

胶卷药膜内的粒子是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粒,因此,由胶卷拍出的影像,可以作高倍数放大,如在一定的距离外观看,也不一定看到有明显的粒子,这一点正是传统胶卷远胜于目前大约2~3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药膜的特性是它们在曝光后会实时改变其结构,但其具体的化学变化特性,对摄影师来说,特别是初学者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变化的最后结果才是重要的。 但粗略地了解一下其变化原理还是必须的。当我们拍摄照片的时候,影像的光束穿过镜头,进入相机内并投射在胶卷平面的药膜上,使药膜上的晶体粒子感光。晶体粒子受光后改变其结构并和其它晶体结合成块状,投射在药膜上的光越多,晶体改变并结成的块状也越多。投射在药膜上的光少,则晶体改变及结成块状的也就少了。因此,不同的光度射在胶卷上就会产生不同数目、大小、形状的改变了结构的晶体,形成一个还未看见的影像。 这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影像叫做「潜在影像」(Latent image)。要把这一个潜在影像转变为稳定的、可见的影像,我们必须将胶卷进行「显影」(Develop),这一过程一般会交由冲晒店去做,流行的彩色负片显影会以C-41程序或相若的程序进行,而幻灯片则用E-6程序冲洗,但传统的黑白胶卷则用D76程序或有关胶卷指定的程序。

以黑白胶卷为例,当胶卷以D76显影时,已改变结构的晶体会变为黑色银团,形成「负像」(negative)。没有被光照射的晶体则未改变其结构,其后在定影过程中被定影液(Fixer)冲洗掉,只会留下极淡的甚至透明的部分。 结果是胶卷上受光多的地方影像「厚」,受光少的地方影像则显得「薄」,没有受光的部分则是透明的,形成一个「负像」(Negative)。 显影时间及湿度有一定的规定,如时间长了,胶卷的药膜亦会「厚」了,反之时间短了,则药膜亦会「薄」了。

(2)片基(Film base) 我们上述谈到的药膜必须附在片基之上,使它能够固定在一个「平面」上,现代胶卷的片基是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