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d小调幻想曲 作品分析 背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2:19:39
莫扎特 d小调幻想曲 作品分析 音乐背景 要稍微专业一点的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之一,他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为宫廷乐师的家庭里。3岁接受启蒙教育,4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与其姊旅欧各地演出,8岁写出第一批奏鸣曲与交响曲作品,11岁写第一部歌剧。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歌剧和交响乐贡献最突出.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b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
D小调,K626,是他的最后作品(作于1791年)这部作品系受匿名资助人的委托,而作(F.冯.瓦尔泽格伯爵),当时他想冒充这部作品的作者。这部作品莫扎特并没有完成,成为了他自己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
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1791年秋天,莫扎特曾对妻子说:“我想为自
己写一首安魂曲。”不料很快应验,瓦尔茨格伯爵来请他
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莫扎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到:“…你知道,创作对我来说至少不比休息更累,况且我也不能无事可作。我预料有些事情将在我身上应验。钟声响了,我只能用标点符号向你表示…”。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这果然成了他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d小调选自莫扎特的三首幻想曲之二,这首《幻想曲》从结构、和弦、织体上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到来,本曲由于它的半音阶、不协和和弦的采用,以及它不可捉摸的和声转调及其解决来刻画出情感的撞击,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曲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上表现出两种情绪:即悲伤、忧郁和乐观、明朗的情绪,音乐对比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