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教育思想的弊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07:05:40
谁能说说教育学家王充的教育思想的不足之处啊 求贤若渴

东汉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卒于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出身“细族孤门”,早年到京师洛阳太学受业,师事班彪。常游市肆,阅览所卖书,博通百家之言。后归家乡教书,先后任县、郡功曹、州从事和治中等职。辞官还家后,其友谢夷吾曾上书推荐他的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征辟,因病不行。他晚年虽生活潦倒,但仍撰写《养性书》十六篇,现已散佚。所撰《论衡》是一部富有新见的哲学著作,历来著录为八十五篇,今传世各本,《招致篇》均有目无文,实存八十四篇。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物质性的“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其属性“自然”、“无为”。他否定了董仲舒以来把天说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认为天有意识地创造了自然界万物的理论。从无神论出发,王充区别天道和人事,批判了汉代统治者宣传的“君权神授”和谶纬、符瑞、灾异、祭祀、卜筮、禁忌、鬼神等迷信思想,他认为帝王也是人生的,不是天神的后代。所谓符瑞,都是“和气”产生的“常有之物”,并非天神有意安排。帝王的主观感情不能影响天地的变化,自然灾异不是天神有意用以谴告帝王的。他否认灵魂不灭,人死为鬼。认为人死则血脉枯竭,精气灭绝,形体腐朽,变成灰土,不会成为鬼。在认识论上,王充重视感觉经验,认为人要获得知识,须依靠耳闻目见,“生而知之”和“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事情是没有的。同时他也重视理性思维,主张独立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他认为为了探求知识,质问和驳斥孔子,也不“伤于义”,“逆于理”。王充的这些观点与传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传统的尊孔观念有所不同,其著述在东汉末期以后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王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作了不少错误的解释。他无法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不得不用宿命论来说明人间富贵贫贱的现象,认为“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等。这是王充思想的重大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