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海底深处的动植物呼吸的氧气是哪里来的?阳光照不到的海底深处也可以有光合作用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8:28:31

生活在海底深处的动植物呼吸的氧气就是来源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因为深水压力大,气体溶解度加大,因此氧气还是十分充足的,有的动物通过到水面换气来获取氧气如鲸类;而另一些则通过腮过滤水中的氧气来生存.阳光照不到的海底深处,因为没有光源,就没有光和作用的动力,所以光合作用也无从谈起.

空气是可以溶于水的,现在科学家证明水的深度和水中的空气是成正比的。。。所以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将会制造出不用氧气瓶就能在海底畅游的新型潜水工具。

大洋水面上的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一种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的生物死亡和分解时,沉降到侮底,构成深海食物链的一部分。另外,海底断裂带裂缝口的热水带来部分食物,又构成一部分食物来源。第三部分食物来源,则是海底细菌利用硫化氢一类的化学物质合成的有机部分。这三部分的食物来源就构成了深海热液裂缝口动物群落的巨大食物链。这可能是深海生物新种得以大量繁殖的基本条件。
深海生物靠适应如下的外部环境而生存。

首先是与光线有关的环境。
跟浅海区域相连的中层海域光线更微弱,环境变暗,这里生活的鱼类发黑,有的鱼类的眼睛极度发达,有的则几乎完全退化。
甲壳类很多都呈红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保护色。

因为红色最容易被海水吸收,甲壳类的红色在此会变黑变暗。
甲壳类的眼睛相对退化,有的发白。
下面,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深海海域。
这里有一些生物会发光,也有的不发光,完全是暗黑色。
在此生活的动物的身体呈灰白色,不管是鱼类还是甲壳类眼睛很多都退化了。

其次,海水每加深10米,水压就增加1atm,因此,深水海域的水压比浅海强,这就形成了深海里特殊的生存环境。
在培养深水域细菌的时候,如果不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它们就不会分裂、繁殖。
深海里的鱼类被捕捉上岸的过程中,由于水压急剧减小,这时鱼鳔内的气体膨胀,会给鱼带来致命的危险。

但是没有鱼鳔的鱼类,或者另外一些无脊椎动物因为体内没有气囊等部位,所以不会受到水压急速变化的影响。
但是,像藤壶(barnacles)这样的浅海里的动物,即使潜到3000米以下的水里也没有任何问题。

第三,在营养摄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