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9:06:51
何谓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

因为苏格拉底对话的风格总是从无知开始,即总是从承认对方的定义开始,然后再沿着有利于对方论证的实例一路问下来,使对方不断增强信心的自我肯定,可是到最后有一个突然地翻转,陶醉于明智的对方眼睁睁地看到,完全按照自己心满意足论证的结论竟然变成反对自己定义的结论。

所以,人们把这种反讽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曾经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1]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传播思想的斗士。他通过与别人讨论,在刚开始时装作一无所知,经过讨论,使同他交谈的人明白他们自己的不足与缺点。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使很多智者当众出丑,他们视苏格拉底为眼中钉,而这些人大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像牛蝇一样不断的叮咬他的同胞是因为他内心有某种力量非让他如此不可,他总是说他的心中有“神明指引”,而这正好成了他的反对者们抓住的他的致命把柄。他的反对者以慢神、创造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来控告他,结果他在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上,以281票对220票被判有罪,以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79588
苏格拉底终生贫穷淡泊,为人随和,以细致而技巧的对话方式,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追随。
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超群卓众,渊博睿智,思想精深,讨论偏向日常生活,而不是高深的抽象哲学思索。苏格拉底晚年,被控违反城邦宗教,腐化青年而处死刑,他虽然有机会逃走,但仍坚持公民必须守法,最后服药自杀。犹如孔子,苏格拉底身边总是环绕许多年轻人,他不曾以老师自居,终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纪录。但他启发人思考的独特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更成为西方哲学,乃至教育哲学的滥觞。
苏格拉底擅长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与人论真理求智慧,他不直接传授知识,总是先接纳对方看法,再藉著层层反问的方式,澄清对话者原先看法的不足。苏格拉底常用轻松诙谐的对话方式,为了让对方陷入推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