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7:23:16
A. 采用典故
B. 采用经史语
C. 采用口语
D. 采用前人诗词成句

C.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妙用叠次,无一个“愁”字,却表达了词人孤寂没落,唯美凄婉的心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易俗的诗人了解到词人空虚郁悒,孤凄悲凉的感受。
虽然意境似杜鹃啼血,孤雁南飞但使人很容易便置身于那悲秋之中。
故意应选C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