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刚学相声,但我不明白相声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8:54:14

关于“相声”一词的解释,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类说法。一类是艺人的说法:“相声就是相貌之‘相’,声音之声。”“‘相’是表情,‘声’是说明。”这种说法在艺人中世代相传,影响很大,然而仔细推敲起来,却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表演艺术中以表情和说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并不止相声一种,以此解释“相声”的含义并不确切。另一类是学者的见解,许多学者都为“相声”一词下过定义。譬如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等。这些学者以相声发展演变的过程为角度,把这一发展演变过程概括为“像生——像声——相声”,至今看来,仍然是合乎实际的论断。

  “像生”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等风俗书里,大体有三种含义:一指艺人;二指事物;三指说唱艺术。上述三种说法中与相声渊源密切的是第三种说法,即说唱艺术的“像生”。当时,除“像生”外,宋代百戏中还有“学像生”、“乔像生”都属于同一类型的说唱艺术。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说唱艺术呢?《都城经胜》载云:“杂扮或名杂旺,又名细元子,又名技和,乃杂剧之散段。在京师时,村人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人,以资笑。今之打和鼓,捻梢子,散要皆是也。”这段记载表明:“像生”、“学像生”都属于摹拟艺术,摹拟对象包括对象在内。所谓“像生”就是摹拟得像真的、活的,活龙活现,维妙维肖,目的在于“以资笑”,就是抓哏取笑,与今天相声的“学”恰有异曲同工之妙。“乔像生”就是以虚拟的方式摹拟某种技艺,俗称“发乔”,目的也是为了取笑。“乔”有三层意思:一是模仿,二是虚拟,三是滑稽。“乔”与“非乔”虽然同属于虚拟表演,但所采取的个体方式不同。“乔”属于假学和歪学,而这正是相声的“学”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样“像生”就与今天的相声挂上了钧。

  明清以来,文献记载里出现了“像声”或“象声”。“像声”或“象声”是什么样的技艺呢?“像声”或“象声”,类似口技,表演时,用青绫围住,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俗称“暗春”,偏重于声音摹拟。与宋代兼学形态或声音的“像生”相比较,摹拟范围反而变得窄了。说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各个曲种之间的分工有趋于细致的势头。从“像生”到“象声”摹拟对象的变化,艺术史上并不罕见。

  “相声”一词见诸文献可追溯到清乾隆、嘉庆年间。这时的“相声”仍属口技范畴,内容与“像生”、“象声”类似,而与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