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长城文化带指什么?长城文化圈又指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两者的形成原因又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8 06:38:24
1、主要指文化带和文化圈所包含的区域都有哪些地方;
2、两者的形成是否与地方文化、民族构成有关系;
3、长城文化与周边的关系;
4、究竟是长城的建成形成了周边地区所特有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构成,还是当地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构成形成了长城所特有的长城文化;
5、长城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圈在地方文化和民族构成上有什么共性和个性?

长城两边农、牧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一体化,首先发生在两个世界的交接地带,在这里,农、牧民族发生极为频繁的交往。游牧人口的南移,农耕人口的北迁,农、牧社会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得以逐步实现。而在农牧人口的汇聚地带,农、牧人口的叠移形成了叠合的半农半牧带,这便是中国历代版图上长期存在的特殊区域,因其以长城为枢纽标志,所以称为“长城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具有中国古代“内边疆”的形态,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带,又是农、牧经济的自然过渡带;既是农、牧民族交接对峙的自然地理带,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融合带。每个朝代长城的修筑,都标志着一条特殊的文化带的兴起,也都是长城文化带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每个阶段中长城文化带的演变都体现了长城地带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揭示了其同内地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5
  明代构筑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长城,它位于历代长城的最南边。沿着这道长城,以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又称三关镇或太原镇)、延绥(又称榆林镇)、宁夏、固原、甘肃等九大军事重镇为中心的九边地区是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大致范围。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形成与演变是周秦以降长城地带特殊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总结,也是中国长城文化带发展的最后定形。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洪武开国至土木之变(1368—1449年),以发展战争经济为基本内容的生产型文化带形成和发展阶段。第二,土木之变到隆庆和议(1449—1571年),以经济战争消耗为主的消费型文化带兴起和发展阶段。第三,隆庆和议到崇祯失国(1571—1644年),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交换型文化带形成和发展阶段。交换型长城文化带的兴起,带来了长城文化带的新发展。明代长城沿线九边地区,先后设置各种类型的“马市”市场,其中见于记载者达70余处,可考者有50余处。6这些市场主要设于明代后期,特别是“隆庆和议”以后,不仅“马市”市场的类型和数量激增,而且市场性质发生变化,民间自相往来的“民市”取代“官市”而占主要地位。7从此以后,长城地带“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至明末“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8长城文化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特定类型的文化区域,已出现与中原文化区域融为一体的趋势了。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交织而成的明代长城文化带,随着蒙、汉关系的曲折发展而演变,由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