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3 02:40:33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憎回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真是不懂先生的意思...谁能解释?

鲁迅《小杂感》中有段话常为研究者所引用:“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至于何以中国人不憎道士而憎恶其他宗教徒,鲁迅并没展开论述,不过从二三十年代作家们的只言片语中,大体可猜出其中奥秘。首先,道教是真正的中国特产,影响于下层人民远比佛教大。老百姓往往是佛道不分,以道解佛,而民间的神仙、禁忌也多与道教相关。其次,佛教、耶教都有相当完整且严谨的理论体系,道教的理论则显得零散而不完整,且含更多迷信色彩。再次,佛教徒讲斋戒、讲苦行、不近女色,而道教徒虽也讲虚静,但更讲采阴补阳、长生不老。如此不讲苦行的理论,自然容易获得中国一般老百姓的欢迎。最后,佛教讲求舍身求法,普渡众生,而道教讲白日飞升,追求自己长生,未免显得更重实利。如此分辨佛道,不见得精确;可对于揭露国民劣根性并致力于改造国民灵魂的这一代作家来说,抓住道教做文章确是用心良苦的。?

这是鲁迅1927年说的:“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而已集·小杂感》

与舶来的“二西之教”(佛、耶两教)相比,道教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地地道道的“国货”。诚然,“儒教”也是土产。“旁观”者如史密斯先生乃至断言:“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儒教徒,就如同所有的英国人都是撒克逊人一样”。可是,从中国内部分析,我们就觉得鲁迅讲得有理:儒家更多影响社会的“上层”和知识阶层,“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在故国的“不遇”由来已久;——“诚然,每一县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可┅┅一般的庶民,是决不去参拜的,要去,则是佛寺,或者是神庙”。就是“权势者”和读书人,也无非把孔夫子当“敲门砖”使,“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这一论述鞭辟入里。

道教则不然。许地山先生1927年指出:“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儒不过是占伦理的一小部分而已。道家思想是与汉民族文化同时产生的。”“中国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体,一切都可以从其中找出来”。(《道家思想与道教》)1936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陈撄宁在所撰《中华道教会宣言》中写道:“试以历史眼光,观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则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功,儒家善于守成,道教长于应变,事实具在,毋庸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