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两个美学家的简介:海德格尔和李泽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16:24:02

德格尔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年),被西方思想家公认为是由现代跨向后现代的桥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名词或概念,总是给人以虚玄空灵之感,但海氏的存在论哲学却实在是根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充满了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他在其存在论哲学经典名著《形而上学导论》中开宗明义:哲学,“这种无用的东西,却恰恰拥有真正的威力。这种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有直接反响的东西,却能与民族历史的本真历程发生内在的共振谐响。它甚至可能是这种共振谐响的先声。”(注: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版,第 10页。)任何高妙的哲学,虽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影响,似乎与现实特别是常人无关,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运和历史走向。
早在1927年发表其存在哲学的奠基之作《存在与时间》时,海德格尔就有一种浓郁的危机意识,认为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精神世界在没落,精神的力量在消散、衰竭。他认为,当时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处在俄国和美国的夹击之中,这两个国家在形而上学上是相同的,都有着对“精神”的曲解或剥夺。“结果不再能保持那一精神世界的伟大、宽广和原始性”,“那个时代开始丧失其强大的生命力”,(注: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版,第46页。 )出现了精神萎靡和精神力量的溃散。他从他老师——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处借鉴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通盘的批判,暴露出大量的问题,从而宣告了传统哲学的终结。

李泽厚
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