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招聘困难的问题点在哪? 如何解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1:09:40

供求平衡倒置,供求模式之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商品总量匮乏之时,所有的商品供应经历了计划经济(即国家统一分配供应)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购买自行车、手表甚至牛奶都只能是靠关系,因为社会总量的需求严重大于供给。人才亦然,当初的大学生被称之为“天子骄子”,大多是人中龙凤,毕业生尚未毕业就出现被企业预定的现象。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百货商店随之锐减,取而代之的是大超市以及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购买者的选择权利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才亦然;经历多次的全国性高校扩招,现如今大学毕业生几乎不再奢望尚未毕业即被企业预定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艰苦的求职之旅。

求职者期望能够将自己的智慧以及劳动技能出售给好的企业,人才是供给方(销售方),企业是需求方(购买方),在这个意义上,其人才的求职招聘原理与商品的买卖完全一样。

不同的是:商品买卖时,同类的商品全部排放整齐在货架上,商品在各自的商品描述中,鲜明的标出“不含防腐剂”、“100%全棉”、“意大利生产”等鲜明的特征,购买者很容易从中根据特征以及组成成分或性能选择自己需要的。但在招聘领域,购买者(企业)只能被动的收取无数的简历,并且描述千篇一律,企业即便完整地阅读全部内容,也未必能辨别商品(人才)的特性,严重耗费企业时间的同时,还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劳动效率。

虚假信息充斥,真伪难辨

商品零售领域,销售者根本不敢肆意夸大产品成分,而人才招聘领域,很多求职者在求职简历千篇一律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在其中夸大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或者业绩。进一步加大供需之间的矛盾,无数上当的企业变得更加的谨慎,导致就业矛盾进一步恶化。

殊不知,企业HR(购买者)恰恰不是需要的这些,而是需要人才商品的真实内涵与人才的关键特性。 同样学校、同样会计专业毕业、同样有着两年工作经验的三个男性,因为性格的不同、以往工作/实习内容的不同,对于企业而言,需求的岗位截然不同,求职者为了扩大就业概率,往往描述得“全面接触”、“什么都懂”、“无所不能”;在未能突出自身人才关键特征的同时,也不断的失去一个又有一个的真实机会。

从业5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既然社会需求总量如此巨大,机会如此之多,总有一个适合你自己的岗位,关键是人才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