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或者叫做紫菜包饭到底是哪国发明的,起源于哪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23:26:32
韩国也有紫菜包饭,从外形上看和日本的寿司没有什么区别
味道也差不多。想知道,这个东西到底起源于哪里

在日本,寿司料理又名汉字「鮨及鮓」。这两个在中文裏不常用到的字,都是指用盐渍可以久藏的鱼类。据考证,现今的寿司便是由盐腌制的鱼类发展而来,大约在西元三世纪由中国沿海地方传至日本,原先只是以盐腌制的咸鱼,后来改为以米饭腌鱼,制成后将鱼与米饭一起食用,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虽然寿司最早来自中国,但在千馀年发展之后,却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实,寿司的名字是因为寿司吃起来有点酸酸的,因此当时日本人一边吃一边喊著好酸!好酸!就这样喊著喊著就喊出了寿司的读音罗。寿司的汉字原为「鳍」,意思是只以盐腌制成的鱼肉,因为所有利用鱼所做的料理当中,就属寿司最好吃了,因此在鱼字旁再加上旨字,就出来这各汉字了,早在后汉时期,寿司已在中国广为流传了,直到西元700年时寿司才开始慢慢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商人是为了长途的商旅,即用腌制的饭团加上海鲜或肉类,压成一小块长型的形状,作为沿途食用的粮食,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虽然寿司最早源自於中国,但在千馀年发展之后,已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代表之一。
鮨、鮓源自中国
寿司虽然是日本食品,但源本来自中国。寿司亦作「鮨」,这个字首先出现於公元前3至4世纪的中国辞典《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指肉酱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搅碎的鱼肉叫鮨(qí,ㄑ-ˊ)。

寿司的另一写法「鮓」出现在五百多年后,公元2世纪中国汉朝的另一本辞典。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记载「鮓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鮓滓是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一百年后,汉字传到日本,鮨、鮓两字已混为一谈。中国也停止用米来酿制食品,到了明代,鮨、鮓更从中国菜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