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是化蝶而不是别的动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6:09:46
粱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是双双化蝶,,而不是别的动物呢?
比如鸳鸯之类的,蝴蝶的意义是什么,象征着什么呢?

蝶是蛹进化而成,古人有云羽化而登仙,庄生梦蝶或有临仙之意。人们同情梁祝,希望两人成神仙伴侣。

蝴蝶美丽而没有攻击力,正是他们的象征,他们的爱情很美,但是对束缚他们的礼教一点攻击都没有

鸳鸯蝴蝶 啦 难道化成 猪不成

可能蝴蝶更像野鸳鸯..更能形容他们的悲惨遭遇.

“梁祝传说”在民间流传已160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关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发源地有众多说法,但“梁祝”故事源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得到了更多专家的认可。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县马乡镇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综合多个专家的观点,认为“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理由。

故事发生的年代被认为在西晋中晚期。“梁祝”的籍贯和求学攻书地,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作品多认为在汝南县,对殉情埋葬地也多认为在汝南县更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等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说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应以河南为中心,渐次向风物圈周围扩张开去。当代专家认为,晋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乱等原因,知识分子、名门望族、商贾等四处逃亡,梁祝的爱情故事随着迁徙人群,传遍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安徽等全国多个地区。

驻马店市不同时期大量的文人笔记、文艺作品、民间传说均不乏“梁祝”结拜、下山、访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节。400年前诞生的驻马店市地方剧种罗卷戏里,就有“梁祝”攻书、化蝶的剧目。仅“十八里相送”这一情节中出现的70余种风物、景物、器物、植物、动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观和中原物产。

中原“梁祝”遗迹保存比较完整,汝南县境内有梁山伯家乡梁岗、祝英台家乡祝庄、马文才家乡马庄、二人结拜的村庄曹桥、攻书的地方红罗山书院,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等。

“梁祝”化蝶的情节是“梁祝”的同乡、中国志怪志异小说的鼻祖、驻马店市新蔡县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才有的。东晋时期新蔡人干宝家距“梁祝”故事诞生地不足百里。

有姓氏专家认为,考证“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晋永嘉之乱时,南迁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