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9:03:01
隶书的著名书法家
著名碑帖及笔画特点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
学习书法,应当从隶书入手,学习隶书则应以于正端庄、规矩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再旁及其它,稳步发展

一、隶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隶书的结体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
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
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方笔和圆笔兼用。
二、起源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三、艺术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1],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蔡邕,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王次仲,东汉书法家.经典《书史会要》、《集古录》。
徐浩,唐代隶书有《嵩阳观圣德感应颂》.
郑簠,清代书法家。郑簠擅隶书,亦精行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