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问题:就本文在叙事的伏笔和照应反面作一些评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1:40:16
如题,

全题是这样的:朱彝尊称赞《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才若日月,高深若山海”试认真品读原本,就本文在叙事的伏笔和照应反面作一些评述。
这个..也太多了点...

第一段寥寥25字,埋下三处伏笔:伏笔①晋侯、秦伯围郑;伏笔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伏笔③晋军函陵,大大秦军氾南。

相应的照应如下:照应①夜缒而出;照应②秦伯与郑人盟;照应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先说照应①:缒,课下注释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正因为晋侯秦伯围住城池,烛之武才由城墙处溜下。

再说照应②:一人一嘴而已,秦国放弃了攻打郑国,与郑结盟,秦国是否太过草率?原来前文早已埋下伏笔。晋、秦围郑原因有二:一是郑国对晋国无礼。当初晋文公公子重耳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二是“贰于楚也”,从属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这是指公元前632(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国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与郑伯盟于衡雍”,但最终仍未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霸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声场战争。由此看来,晋、秦围郑,与秦干系不大,秦、郑并无大的矛盾冲突,秦只是借此实现争霸的野心罢了。如果对秦来说得不到什么好处,他自然就会罢手了。

再说照应③:晋、秦两国在过去的交往中已是不合,那当然在攻郑时你驻扎在函陵,我驻扎在氾南,互不干涉了。

去哪可以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