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这个词什么时候变成贬义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2 03:27:05

“民工”,是现代语境中一个有显著特色的概念。但不像“打工仔”、“棒棒军”,虽有现代特点,却是一个地域性的局部称谓。“民工”一词好像普通话一样,是官方认定的称谓,是被全国普遍性使用的称谓。

  辞海解释“民”时指出,古代泛指被统治的庶人。虽然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数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民最轻。辞海中还说:古时的“民”,本意指农民。由此可知,民工就是离乡做工的农民。现代意义上民工一词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战争年代。那时,大量农民被组织起来,从事修公路、拆铁道、抬担架、送军粮等工作。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民工”一词曾被宣传的家喻户晓。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重新被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民工一词也随之销声匿迹。直到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自己解决口粮,离开乡土打工,农民才纷纷涌入城市,谋生赚钱。从此以后,城市人就再也离不开民工了。

  起初,民工进城是同一家族或同一村庄的乡党结伴而行,进城后偎依在城墙下、工棚里、车站旁,寻人待顾。活路是掏厕所、扫马路、做保姆、拉板车、擦皮鞋、收破烂、装卸货物,凡是最脏、最苦、最累、最下贱的力气活,他们都能够接受。后来他们集体参与了建筑、公路、矿山等大生产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崭新的城市,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了改革的历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绝对不可忽视的力量。

  民工进城打工与国家计划内招工有着天壤之别。从形式看,民工虽然也是离乡进城做工,但其身份仍然是农民。他们的名字被登记在另册中,充其量也只是城市的过客。吃、住、行没有任何保证,也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常常处于流动或流浪状态,因此,被称为“流民”。有幸找到一份工作,基本劳动条件却极差,尤其是缺乏基本安全生产设施,没有劳保福利,生病、工伤都要自理,有的甚至在事故中死亡。

改革开放之后…

从某些人用民工来骂人开始 从某些地区禁止民工进入开始 从媒体报道一些不好的事件特地点明肇事者是民工开始 或许 从一开始就是

没有感觉到农民工有贬义的哦。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