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好难过,睡不着,该怎么办,好郁闷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2 19:41:13

心理因素影响睡眠

心理因素影响睡眠,很多有过失眠经历的人会同意这一点。当一个人明天就要考试,或者当他(她)刚刚失恋的时候,晚上就很有可能失眠,而当他们考试结束或者逐步摆脱了痛苦情绪的困扰以后,睡眠又逐步恢复正常。但对一些长期失眠的患者来说,他们未必同意。这些人会说,我现在的情绪很平静,周围没有任何让我感到烦心的事情,我周围的睡眠环境也是很好的,为什么还是天天失眠?其实心理因素同样对他们的睡眠产生着重大影响,但要更复杂。
对睡眠的错误认识长期失眠的患者对待睡眠常有这样一些错误的认识:1.睡眠是要有数量的,每天晚上我必须睡足8小时以上。2.长期失眠会给身体带来器质性损害,会使人得各种疾病。3.试图控制睡眠,晚上即使不困也要早早上床,把睡眠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认识,使这些人对睡眠过分关注,进而引起对睡眠的恐惧和紧张,导致失眠。
其实,对于睡眠时间的需求,人与人之间有很大差异。在差异面前睡眠质量比睡眠数量更重要。每个人不必计较每天晚上睡多少小时,以白天的精力状态为标准,只要感到精力充沛就行了。关于失眠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功能性影响,认为会造成身体内脏器质性损害的看法是盲目夸大了失眠的作用,失眠患者时常感觉到的头痛、乏力、食欲不好或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随着睡眠的改善会很快消失。问题是很多医生也这样回答患者,使患者对失眠更加恐惧。睡眠就像人的心跳一样,凭主观意念是无法控制的,它受生物节律的影响很明显,应当放弃对睡眠的控制,困了就睡,睡不着就不睡。
夜间入睡时对睡眠的预期性焦虑由于失眠者对睡眠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或受到白天心身痛苦的影响,他们在上床以后经常为睡不着而担心,被称之为对睡眠的预期性焦虑。情绪焦虑会引起人体生理代谢活动加强,人们发现失眠症患者在晚上入睡前某些激素水平要高于睡眠正常者,并且晚间情绪焦虑水平越高,这些生理活动越强。夜间人体生理活动加强会影响到大脑皮质的抑制,使其抑制不完全,结果就是失眠。
失眠患者向别人说,他们一天晚上只能睡2~3个小时,甚至彻夜不眠,这种主观感觉是不对的,他们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记录(多导睡眠图记录)相差很大,即客观记录患者已经睡着了,但此时叫醒他,他会说他还没有睡着;客观记录患者已经睡了2~3个小时,但叫醒他时,他会说才睡了一会儿。这种现象被称为缺乏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