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生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4:53:21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905年6月11日,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前苏联莫斯科.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1938年到达延安,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
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命方向,全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他不断探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冼星海生平简介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音乐,在广州岭南大学时,参加业余乐队。1926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修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30年赴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并且,在学习期间创作“风”一曲,受到巴黎音乐界的赞誉。

1935年回到上海,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时势英雄》中的“运动会歌”、《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等,这些作品中他娴熟的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这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

抗战爆发后,写出抗战戏剧《保卫芦沟桥》的主题曲,并且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了近四百多首歌曲,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在途中应贺孟斧之邀为影片《风雪太行山》谱曲。到达延安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